白丝校花扒腿自慰网站,国产性自爱拍偷在在线播放,亚洲第1页无码专区,亚洲日本欧美日韩精品

政策動態
首頁 > 政策動態 > 關于發布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林草科學聯合基金項目指南的通告(國科金發生〔2025〕199號)

關于發布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林草科學聯合基金項目指南的通告(國科金發生〔2025〕199號)

發布時間:2025-07-04 11:28:02
發布部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原文鏈接:https://www.smebj.cn/detail/686624c96d950c1906c36d84.html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林草科學聯合基金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項申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25年7月1日

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林草科學聯合基金項目指南

林草科學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設立,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基礎研究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突破林草科技創新發展中的前沿問題、理論問題和短板問題,夯實林草科技發展基礎,支持圍繞林草領域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方法問題開展重大基礎性、前瞻性和創新性研究,促進相關領域科學可持續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本年度林草科學聯合基金以重點支持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資助期限均為4年,項目的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260萬元/項。

一、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

(一)林草種業領域。

1.林木復雜性狀基因組人工智能選擇(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林木性狀復雜、數據量龐雜,選擇困難問題,研究林木基因型-環境型-多組學耦合的復雜性狀基因組信息挖掘,生長過程的動態全基因組選擇算法和人工智能預測;研究主要樹種親本-組合-子代重要性狀多級智能選擇程序,構建多性狀模塊化基因組選擇育種大模型,為實現林木復雜性狀改良效果精準預測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2.主要珍貴樹種心材形成分子機制與調控(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我國主要珍貴樹種心材形成機制不清問題,研究降香黃檀、檀香、柚木、楠木、楸樹等我國主要珍貴樹種心材顏色、紋理等特色經濟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挖掘驗證關鍵的調控因子、基因和代謝通路,構建分子和表觀調控網絡;揭示關鍵基因的“時-空表達模式”,鑒定影響關鍵基因表達和生物學功能的遺傳位點和外源因子;解析關鍵基因的調控機制,為高品質珍貴樹種育種和培育提供理論依據。

3.城市重要綠化樹種花粉致敏源產生機理與調控分子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城市重要綠化樹種花粉低致敏樹種精準育種需要,研究重要城市綠化樹種花粉致敏源發育過程,揭示其生理生化和分子調控機制;鑒定調控花粉致敏源起始發育關鍵基因,闡明關鍵調控基因的組織和時空表達模式及其對樹木生長的影響;挖掘阻斷花粉致敏源產生的基因編輯靶點,為城市低致敏綠化樹種品種培育提供理論依據。

4.主要生態草種關鍵抗逆性狀形成與調控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22的下屬代碼)

為揭示主要生態草種抗非生物逆境的分子機制,挖掘野牛草、披堿草、冰草等主要生態草種關鍵抗逆性狀形成的重要調控基因或位點,解析主要生態草種抗逆性狀形成的分子調控網絡;挖掘驗證主要生態草種特異的耐逆境代謝途徑以及信號轉導通路;揭示主要生態草種適應寒冷、干旱、貧瘠等非生物逆境的分子機制,為高抗逆生態草種選育提供理論和技術依據。

5.主要人工用材林樹種早期選擇理論基礎與重要性狀動態預測(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我國主要人工用材林樹種傳統育種周期長,迫切需要構建精準的早期育種技術體系,研究松、杉、楊、桉等主要人工林樹種重要性狀高通量表型鑒定及相關調控基因的動態作用模式;闡明基因加性、顯性和上位性效應、基因與環境互作等對早期選擇模型精度的影響機制;構建多年生林木重要性狀動態早期高效選擇模型,為實現林木不同發育時期產量和生長表現的精準預測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二)“三北”工程與生態保護修復領域。

6.“三北”典型林木適應環境脅迫的遺傳基礎(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三北”典型林木對干旱、鹽堿等環境脅迫機理不明等問題,研究該地區楊樹、柳樹、松樹、榆樹等典型鄉土樹木響應干旱、鹽堿等脅迫的形態、生理變化規律;挖掘調控耐干旱、耐鹽堿等優良抗逆性狀的關鍵基因或位點,構建基因調控網絡,揭示其分子機制;探究關鍵基因在育種群體中的演化規律,闡明不同等位基因與環境變化的互作關系,明確優異等位基因的遺傳效應,為鄉土林木抗逆性狀設計與改良提供支撐。

7.“三北”地區典型人工林退化機制與高效修復(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三北”地區人工林退化機制不清晰,修復技術有待提升等問題,研究該區退化人工林空間分布格局精準定量技術,揭示人工林退化的動態特征與強度;解析林水關系、碳水耦合關系、林木與土壤微生物互作以及立地變化對林木生長的影響;闡明人工林退化生理生態學機制,明確誘導林分退化的核心因素與關鍵事件,提出“三北”地區退化人工林高效修復技術。

8.“三北”地區草原地下關鍵過程與生態修復的互饋機制與調控途徑(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針對“三北”地區草原生態修復與地下過程機理不明,修復技術亟需提升等問題,發展根系深度與構型分布探測的新方法,研究“三北”地區草根系時空異質性及其內在機制;闡明生態修復不同演替階段根系分布與周轉特征、土壤微食物網變化及其介導的碳周轉過程與響應機制;解析草原根系-土壤-微生物-有機碳動力學過程及其與生態修復的互饋機制;提出整合草原地上-地下過程的草原長效生態修復新策略及其調控途徑。

9.退化濕地多功能協同提升與穩定性維持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針對退化濕地多功能協同提升的迫切需求,揭示典型退化濕地水源涵養、水質凈化、固碳增匯、生物多樣性維持等多功能之間的互饋關系,揭示其對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的響應機理;闡明生物和環境因素等對多功能變化及協同提升的調控機制;明確濕地關鍵功能穩定性的維持機制,為退化濕地多功能恢復與生態服務價值提升提供科學支撐。

10.典型荒漠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特征閾值和穩定性維持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針對我國主要干旱區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變化閾值不清等問題,研究我國半干旱、干旱和極端干旱區典型荒漠生態系統景觀格局、關鍵結構與功能屬性;闡明從半干旱到極端干旱區荒漠生態系統格局演變機制;揭示荒漠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屬性突變的閾值,提出區域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維持/提升途徑與對策。

11.可降解型復合材料沙障防風固沙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沙障用可降解型復合材料防風固沙機制不清等問題,研究其可降解型木竹纖維、聚乳酸纖維復合材料制造原理;揭示沙障形態構造特征及不同組分之間的物化作用關系;闡釋風沙、光、熱多場耦合作用下復合材料沙障的防風固沙效應、穩定性及長效性機制;發展多參數協同的沙障經時老化降解及障體失穩預測方法。

12.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針對城市生態系統中森林生物多樣性形成和維持機制不明等問題,研究城市森林多尺度格局和結構特征,闡明城市森林中鳥類和昆蟲等生物群落的時空變化規律;探索城市森林與生物群落(特別是本土生物群落)的生態鏈關系,揭示城市森林的格局-生物、群落-生物、植物-生物、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聯及互作網絡;評估城市森林對鄉土和區域生物多樣性的承載能力和制約因素。

(三)集體林改與經濟林領域。

13.油茶產量性狀雜種優勢遺傳機理與新種質創制(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油茶高產種質缺乏的現實需求,構建適于雜種優勢研究的油茶子代群體,揭示親本和雜交子代群體產量性狀的遺傳規律;挖掘控制產量性狀的雜種優勢關鍵基因,構建精細化調控網絡;解析油茶雜種優勢形成的機制,創制高產強優勢雜交油茶新種質。

14.木本油料樹種光合產物轉運調控與種子產量形成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木本油料產量形成的關鍵生物學機制不清問題,研究木本油料樹種種子內糖分轉運關鍵作用位點,挖掘影響糖分運輸、代謝及種子發育的關鍵調控因子;揭示糖信號調控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明確主要木本油料樹種胚胎發育的細胞學特征,解析胚-胚乳互作調控種子形態建成的分子機理;構建激素信號調控種子發育與油脂合成的分子調控網絡。

15.土壤微生物調控經濟林樹種抗鹽堿脅迫能力的分子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鹽堿地經濟林產量形成的關鍵土壤生物學機制的認識瓶頸,篩選鹽堿條件下促生效果顯著的土壤微生物菌種和菌群;闡明土壤微生物提高核桃、沙棘等經濟林樹種抗鹽脅迫能力的主要生理機制;挖掘核桃、沙棘等經濟林樹種響應功能菌種或菌群的信號通路,鑒定提高核桃、沙棘等經濟林樹種抗鹽堿脅迫的關鍵功能基因及其調控機制,研究其轉錄調控途徑。

16.藥食同源經濟林樹種特色次生代謝物形成的分子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基于藥食同源經濟林物質形成機制等關鍵基礎科學問題,分析重要藥食同源經濟林樹種特色代謝物在不同組織和發育階段的累積規律;篩選類黃酮、黃酮、三萜酸、生物堿等重要功能活性代謝物合成和調控的關鍵功能基因;鑒定重要代謝物的功能基因,闡明完整生物合成通路,并進一步構建特色代謝物合成和積累的分子調控網絡。

17.竹材薄壁細胞代塑性狀結構解譯與界面協調增效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為破解竹材高質化利用的關鍵生物物理機制,創新竹材薄壁細胞細胞壁靶向改性、定向軟化與精準解離方法,開展薄壁細胞多壁層復雜組分與異質結構解譯,表面仿生自清潔和光催化自修復功能層原位構筑,高強韌界面復合、超輕薄耐沖擊型結構設計、高耐候仿生礦化策略,薄壁細胞與竹纖維界面性能及再結合機理以及關鍵組分替代塑料薄膜和低分子量樹脂穩效合成規律的研究。

(四)國家公園與野生動植物保護領域。

18.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原真性影響機制與提升路徑(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基于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規律等科學問題,構建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原真性評估指標體系;揭示典型區域生態系統原真性的現狀與演變規律;明確影響生態系統原真性的自然與人為因素;提出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原真性維持與提升路徑。

19.大熊貓種群衰退與復建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基于大熊貓野外種群形成過程與生存機制等問題,結合環境、植被、人類影響等多方面因素,闡明大熊貓種群衰退的現狀、模式與機制;識別影響其衰退程度的關鍵因子;識別導致大熊貓物種致危的關鍵性狀;提出恢復區域性種群復建方案。

20.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對棲息地破碎化脅迫的響應與適應(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圍繞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和東北虎豹等野生動物的瀕危和衰退等問題,從演化與適應過程研究珍稀瀕危動物對棲息地破碎化脅迫的響應及其機理,并通過致危風險分析,揭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因棲息地破碎化而致危的機制,提出棲息地恢復與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對策。

21.瀕危野生動物與伴生物種共存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基于食物鏈形成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等科學問題,闡明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內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東北虎豹和穿山甲等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與主要伴生物種間相互關系,揭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與伴生物種共存機制,提出我國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對策。

22.候鳥遷飛通道及協同保護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基于候鳥遷徙規律和生存機制等問題,選取代表性珍稀瀕危鳥類,開展候鳥時空動態監測,揭示候鳥遷飛時空規律,精準界定途經我國的遷飛通道;探究候鳥的分布、行為模式與遷飛通道網絡連通性、穩定性偶聯關系;闡明候鳥遷飛通道重要遷徙節點及其穩定性對珍稀瀕危鳥類的協同保護作用機制;繪制遷飛通道及重點區域,發現保護盲區,提出構建遷飛通道協同保護機制。

23.遷地保護植物對環境變化的應對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圍繞遷地保護植物對環境變化后的主動適應和生態策略調節機制,選擇代表性遷地保護植物類群,研究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在遷地保護種群和野生種群間的變化,探索動植物互作方式和植物-微生物共生模式的變化特征,探究遷地保護植物生長、存活和繁殖等生活史階段對新生境的適應性。

24.珍稀瀕危與極小種群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形成和適應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針對重要的珍稀瀕危與極小種群植物的生存和維持機制,研究遺傳多樣性與種群衰退遺傳基礎及影響因素;探究其對氣候變化的遺傳適應機制和適應策略,提出原生地恢復與瀕危旗艦或小種群植物保護與管理對策。

(五)林草災害與智慧林業領域。

25.松材線蟲致病擴散的分子機理與微生態調控(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松材線蟲微生態調控和主動防御等科學問題,研究松材線蟲入侵地與原產地之間遺傳、表觀遺傳、共生微生物群落等差異性,探明入侵適應性進化分子特征;明確松材線蟲變寄主松樹轉換壓力為繁殖動力的效應蛋白與免疫受體互作模式;解析媒介昆蟲攜帶松材線蟲擴散的生態過程,揭示共生免疫與發育的生態與分子操縱機理。

26.林草周期性有害生物發育節律形成的驅動機制與生物調控(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林草周期性有害生物的發育和生物主動防御等問題,研究栗山天牛、松毛蟲、松葉蜂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有害生物種群的行為、生理、生化、遺傳差異;解析天敵發育周期、寄主植物抗性差異、極端氣候事件等對有害生物種群過渡周期性形成的驅動機制;闡明有害生物種群周期性發育節律形成的多因素聯合調控機制。

27.氣候變化下森林火災的引燃和蔓延擴散機制及智能預警(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森林雷擊火快速響應和預警方法等問題,定量研究不同區域氣候變化下雷電等天然火源數量和特性、極端天氣頻率和程度、可燃物燃燒性等因素變化規律;明晰火災時空分布特性,探明天然火源引燃森林可燃物機理,解析多環境因子耦合作用下初發陰燃火轉明火蔓延擴散機制;探究氣候變化下天然火源火災頻發引燃機理和蔓延擴散驅動機制,實現森林雷擊火智能預警預測。

28.基于人工智能的森林資源精準監測機理與模型構建(申請代碼1選擇C16的下屬代碼)

針對森林資源年度出數及森林質量精準監測等問題,以無人機平臺為主研究森林蓄積量、生物量和碳儲量與關鍵林分因子相容性的關系及其作用規律,提出含度量誤差的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型及其參數估計方法;明晰隨機效應與度量誤差對航空數表精度的影響機理;構建森林蓄積量、生物量和碳儲量全周期相容性航空數表理論與方法體系。

29.林草濕荒綜合監測理論與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針對林草濕荒綜合監測的精度和有效方法等問題,研究森林、草原、濕地和荒漠天空地綜合監測機理,構建樣地調查與監測圖斑結合、天空地立體化綜合監測網絡;研究多層級、多尺度空間抽樣與估計方法,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遙感機理模型研究林草濕荒全要素提取、數據更新方法,構建科學數據庫;形成林草生態綜合監測理論方法體系,實現林草濕荒數據協同和年度動態變化監測。

30.長江中上游生態屏障區森林固碳增匯與多功能穩定性維持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03的下屬代碼)

針對長江中上游生態屏障區森林碳匯與多功能協同策略及理論方法等問題,研究長江中上游生態屏障區森林固碳增匯與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多種功能協同提升的潛力閾值,揭示氣候變化、生境調整、結構調控、植被更新等對生態系統碳匯及功能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的影響,闡明固碳增匯與多功能穩定性維持機制。

二、申請要求

(一)申請人條件。

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或者其他從事基礎研究的經歷;

2.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以及無工作單位或者所在單位不是依托單位的人員不得作為申請人進行申請。

(二)限項申請規定。

執行《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申請規定”中限項申請規定的相關要求。

三、申請注意事項

申請人和依托單位應當認真閱讀并執行本項目指南、《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和《關于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中相關要求。

1.本聯合基金項目采取無紙化申請。申請書提交時間為2025年7月31日至8月5日16時。

2.本聯合基金面向全國,公平競爭。對于合作研究項目,應當在申請書中明確合作各方的合作內容、主要分工等。合作研究單位的數量不得超過2個(依托單位+合作單位1+合作單位2),資助期限為4年。鼓勵申報單位與林草領域科研院校聯合申報。

3.申請人同年只能申請1項林草科學聯合基金項目。

4.申請人登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簡稱信息系統),采用在線方式撰寫申請書。沒有信息系統賬號的申請人請向依托單位基金管理聯系人申請開戶。

5.申請書中的資助類別選擇“聯合基金項目”,亞類說明選擇“重點支持項目”,“附注說明”選擇“林草科學聯合基金”;“申請代碼1”應按照本聯合基金項目指南要求選擇,“申請代碼2”根據項目研究領域自主選擇相應的申請代碼;“領域信息”根據項目研究領域選擇相應的領域名稱,如“林草種業領域”;“主要研究方向”根據項目研究方向選擇相應的方向名稱,如“1.林木復雜性狀基因組人工智能選擇”。

6.申請項目應當符合本項目指南的資助范圍與要求。申請人按照項目申請書的撰寫提綱撰寫申請書。如果申請人已經承擔與本聯合基金項目相關的國家其他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申請書正文的“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部分論述申請項目與其他相關項目的區別與聯系。

7.資助項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發表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軟件、專利、獲獎及成果報道等,應當注明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林草科學聯合基金項目資助和項目批準號或做有關說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促進項目數據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8.依托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單位承諾函、組織申請以及審核申請材料等工作。在2025年8月5日16時前通過信息系統逐項確認提交本單位電子申請書及附件材料。

四、聯系方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

聯系人:劉曉娜朱孟娟

電話:010-62327193,62326916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司

聯系人:李興劉慶新

電話:010-84238843

想要咨詢項目?如何聯系華夏泰科?

1.您可通過頁面在線客服與我們進行溝通
2.您還可以通過400-086-8855與我們電話溝通
在線咨詢
快捷入口
服務項目
政策資訊
合作伙伴
專精特新
熱門項目
關于我們
企業介紹
企業文化
管理團隊
榮譽資質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服務電話:400-086-8855
服務監督:138-1099-4581
郵箱:hxtkservice@techchn.cn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漢威國際廣場二區7號樓8層
微信公眾號
微信客服
北京華夏泰科咨詢集團有限公司_高新技術企業認定_專精特新認定_企業技術中心認定 京ICP備17019550號-4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