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深耕改革“試驗田”——首創經驗引領產業發展“乘風而上”
全省7400余萬份健康檔案化為健康醫療數據,存儲在國家醫療健康大數據(東部)中心;“我的麥田”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里,“長出”百億級質押融資金額;專利導航精準助力企業創新,促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七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和特定區域復制推廣第七批共24項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創新”“健康醫療大數據轉化應用”“專利導航助力產業創新協同聯動新模式”等3項改革試點經驗入選。這些首創的“南京經驗”將在全國復制推廣,釋放出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
健康醫療大數據轉化應用 “健康經驗”服務百姓
位于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的基因大廈內,國家醫療健康大數據(東部)中心的建設展現了數字經濟對于健康醫療產業的宏觀支撐,并以保障人民健康為導向,通過開發出不同的平臺和工具,探索健康醫療大數據轉化應用的更多場景。
“中心目前在省衛健委的指導下,對接江蘇3萬余家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涵蓋全省8000余萬人口,實現健康檔案7400余萬份、門診病例10億多份、住院病例5000多萬份高質量公衛醫療數據匯聚,實現省域范圍內一、二、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疾病診療及預防工作中業務系統數據匯聚與統一存儲,數據質量、體量和維度全國領先。”江北新區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總經理闞蘇立博士介紹,中心還建成了亞洲規模最大的基因測序矩陣、亞洲規模最大的質譜組學檢測平臺、國內最大的生物樣本庫、行業第一的大數據處理平臺以及行業領先的新藥檢測平臺。
健康醫療大數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其轉化應用將帶來健康醫療模式和生命健康產業深刻變化。目前,中心構建了健康醫療大數據“存、管、算、用”標準化一站式轉化應用平臺,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面向便民惠民、公共衛生、臨床科研與產業發展等領域構建數據應用場景。
“為了更好服務全省百姓,中心正在探索‘人工智能+醫療’項目,并成立項目組,通過數據轉化應用,嫁接人工智能技術,訓練出一個輔助診斷的模型。病人只要將癥狀輸入該模型,就能自動生成診療方案。”中心工作人員徐曉嵐介紹,該項目將大幅提升基層醫院特別是社區醫院診療水平,尤其是全科輔助診斷的特點,可以全方位輔助醫生做出決策。
在助推產業發展方面,健康醫療大數據轉化應用能大幅節約研發時間。徐曉嵐介紹,中心目前已完成各類項目對接近160個,涵蓋藥物研發、真實世界研究、疾病研究、智能醫療、精準醫療等20余個應用場景;多組學數據轉化應用圍繞與南京醫科大學共建的“奧秘可思”平臺,已對接國內近50個相關研究課題轉化需求,涉及動物實驗模型構建、腫瘤早篩、基因與細胞治療及藥物靶標發現等多個領域。
“健康醫療大數據轉化應用是一條全新賽道,南京片區的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健康經驗’。”闞蘇立表示,此次能夠入選,是對國家醫療健康大數據(東部)中心建設工作的高度認可。中心將繼續深耕健康醫療大數據轉化應用領域,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好的健康管理,讓醫院、藥企、科研院所等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企業“知產”變“資產” 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圍繞知識產權運用的金融創新,在全國可謂是獨樹一幟,此次入圍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創新”便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實踐。
當前,科技型企業因為輕資產,缺乏廠房、設備等有效抵押物,一直以來都面臨融資難問題。針對這一痛點,南京片區依托“我的麥田”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優化服務功能、完善評價體系、密切銀政合作,創新打造以企業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評價為核心的線上知識產權融資產品,讓企業“知產”變“資產”。
“我們平臺為全國首創,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銀行,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我的麥田”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常務副總眭冰介紹,平臺的最大特色是在大數據建模的基礎上,用多維度的企業創新能力綜合評價,代替單線條的知識產權資產評估,雖然質押物都是知識產權,但綜合評價更加精準,銀行的授信也更為順暢。
2017年,“我的麥田”平臺落戶南京片區時,當年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僅8600萬元,通過近年來質押融資模式不斷創新,2022年這一數據接近120億元,平臺的業務呈爆發式增長。“平臺立足江北新區、面向全省、輻射全國,服務的客戶90%以上都是中小微企業,2022年平均授信額度在600萬元左右,解了眾多企業的燃眉之急。”眭冰說。
聚焦融資額度更高的企業需求,南京片區還聯合券商、服務機構等,連續推出多款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其規模大、利率低、導向明確,為企業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務。
2022年5月,南京片區首單靈雀企業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敲鐘掛牌。該項目為南京片區自主培育的靈雀企業量身打造,囊括16家企業的105件知識產權,儲架規模4億元,首期發行1億元,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僅3.8%。南京片區區塊鏈企業金寧匯憑借該項目拿到了超過1000萬元的融資,公司副總經理劉雅菱表示:“我們的核心技術是區塊鏈研發和應用,通過專利資產證券化有力拓寬了融資渠道,將專利權的未來收益提前轉化成經營性現金流量,增強了企業加大研發和拓展市場的底氣。”
“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發展大局。”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在南京片區積極構建的“3+3+X”現代產業體系中,集成電路、生命健康、高端現代服務業三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新一代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若干未來產業已經提前布局,通過解決融資難問題,可以更好地助力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助推片區產業高質量發展。
裝上專利“導航儀” 激活區域創新動力
自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獲批以來,產業發展如火如荼,但站在企業的維度,痛點依然存在:生物醫藥與集成電路產業都屬于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投資回報周期長的行業,對于企業而言,技術創新、項目研發等均需要大量資金注入,如何精準決策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希望了解競爭對手的專利情況”“怎么通過現有專利分布謀篇布局先進性技術”“如何避免和同行的保護領域相沖突”……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推進器”,知識產權除了金融創新之外,能否發揮出一定的先導作用,讓“產品未動,專利先行”?
為此,南京片區探索出知識產權運用的更多“解法”,并聯合中國(南京)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打造“專利導航助力產業創新協同聯動新模式”,通過實施企業運營類、產業規劃類和區域評價類專利導航項目,促進企業、產業和區域協同創新。
以產業導航為例,通過對專利的大數據分析,找到新區主導產業的薄弱環節,在招商引資和人才引進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布局,進一步強鏈補鏈延鏈;企業導航層面,可重點對企業現狀、競爭對手和技術發展趨勢進行深度分析和精確研判,為企業“導研發,導布局,導維權”。
“比如針對區域內的新園區,我們結合資源基礎給出細分產業方向的分析報告,而企業需要檢索和查新,就可以借助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一鍵導航’找到現有差距和未來方向。專利導航由點及面,全面鋪開,形成了一個具有延續性的體系,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為企業營造出良好的創新生態,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江北新區科創局知識產權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記者了解到,南京片區面向企業免費開放使用專利信息服務檢索與分析系統,幫助企業進行專利導航和布局,平均2—3天便可出具報告,幫助企業規避知識產權方面風險,同時指導其注重加強核心技術與關鍵環節的專利布局。
截至2022年底,南京片區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到188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649家,分別較上年增長468家、130家。新區內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9418件,同比增長28.57%。
通過實施多層次專利導航,南京片區以創新為核心支撐的研創經濟實現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發展。截至目前,累計引育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6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2400家。2022年度,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鏈重點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創新核心指標評價位列全市第一梯隊。
南京片區獲批4年多以來,積極發揮國家級新區與自貿試驗區“雙區疊加”優勢,著力在現代產業發展、開放功能培育、創新要素匯聚等領域開展集成改革,已累計形成190多項體現首創性的制度創新成果。下一步,南京片區將充分用好自貿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等多重開放戰略疊加優勢,努力在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設、數字貿易創新發展、跨境數據有序流動、知識產權金融創新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首創性、引領性、集成化、高質量的制度創新成果,在落實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過程中貢獻更多“南京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