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和第二批復核通過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地域分布情況
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第二批復核通過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終于確定啦!從數量上看,此次共通過認定和復核的共3654+1078家企業。截止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到2025年培育1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培育目標已提前并超額完成。接下來,就跟隨華夏泰科的腳步,看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地域分布情況吧。
一、五個批次的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
截至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近10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包括第一批155家;第二批復核1078家;第三批2930家;第四批4328家;第五批3654家。
2023年截止到7月份,“小巨人”企業的營收利潤率比規上中小企業高了5.5個百分點,“小巨人”企業7月份的用電量實現兩位數的增長。從上市情況來看,截至七月底,已有超過16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市場登場,占A股上市企業的比例超過30%。在A股新上市企業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占比高達60%,這無疑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這些企業,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質量上乘,充分展現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韌性和活力。
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申報通過率情況
從2021-2023年度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申報通過率情況來看,2021年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通過率36.63%。之后由于《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各地明確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申報標準并且降低了申報條件。2022年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推薦12000家,相比上一年增加近50%,而申報通過率也幾乎與上一批次持平。但第五批推薦1.7萬家,只通過3793家,通過率創下歷史新低。
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企業數量不斷遞增,但成功認定的企業卻有所下降。這一趨勢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專精特新資質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但是認定難度也隨之加大。對于各項指標的審查和評分標準更加嚴苛。未來,隨著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認定管理體系不斷成熟,專精特新小巨人的申報難度很有可能再上高度。
三、2023年第五批和第二批復核通過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情況
截至目前,我國已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提前超額完成1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培育目標。看似可觀數據,但是今年(2023年)的通過率卻創歷史新低。第五批申報的省市中除江蘇、廣東、深圳外,其他省市與第四批相比公示數量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低。
首先從第五批認定小巨人企業的地域分布情況來看。依然集中分布在江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江蘇、廣東(廣東+深圳)、浙江分別以795家、658家、384家位居前三甲。在排名中我們不得不注意到深圳市,這個憑借310家新增小巨人企業數量的城市,在全國的排名中位列前五。超過北京、蘇州、上海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并超過山東省全省增量。其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成果可見一斑。
那么從第二批復核通過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情況來看,總體減少了17家企業。廣東、廈門減少最多。
華夏泰科再次提示,專精特新小巨人的申報難度巨大,申報準備周期較長,需要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成功取得資質后,應注意申報后期的資料填報和遞交。否則很容易失去辛苦得來的資質。比如注意:有效期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應在每年4月30日前通過培育平臺更新企業信息;企業如發生更名、合并、重組、跨省遷移、設立境外分支機構等與評價認定條件有關的重大變化,應在發生變化后的3個月內填寫報告表等。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體現了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更反映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潛力。這些企業,以獨特的經營理念、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不斷推動著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未來,相信會有更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中嶄露頭角,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更多的動力和活力。
華夏泰科作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一員,在專注自身業務能力提升的同時,更積極助力上萬家企業獲得相關政府項目資金,從而實現穩健發展。有計劃申報專精特新企業可聯系華夏泰科做進一步了解。